[置頂] 德國相簿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網路文章的歲歲念

source: http://alan181818.deviantart.com/art/The-Simpsons-Family-262921467

可以說是有感而發吧,總之碎碎念達人又來了XD

這次看到的是某篇網路文章在講作者的某位外國友人說華人其實沒那麼愛家,反而比較愛錢,常常淪為賺錢機器,然後列舉若干例子與觀點

不得了,下面網友評論果然一篇譁然,大家繁體簡體齊上陣,雞飛狗跳罵成一團,中心思想有兩個:

1,外國人懂個屁
2,外國人薪水高懂個屁

看完我真的也很想歲歲念,當然這種「我外國朋友說」就可以變成一篇網路文章本來就很有問題,我們網友其實並不是很有興趣知道你噴友在香什摸 (裝什麼外國腔)

但是網友們的評論本身也很有問題

首先,一堆人在講亞洲工資低外國人薪水多高,這不是馬上落入原文所提的華人眼中只有錢,講到薪資就魔征,一天到晚只講錢變成賺錢機器,完全掉入陷阱啊各位鄉親!快醒醒!

更不要提那些只說人薪水高卻完全忽略人家物價油價貴姍姍這件事,薪水要是跟你一樣高,台灣早就統一世界了啊!因為其他國家都沒人啦哈哈哈

再者,因為說不過人家就always說歪鍋人懂個屁這種事有多見笑登生氣就不在話下

雖然我的歲歲念至此很孬的兩邊各打五十大板,還是不得不說原文雖然有些以偏概全,但某幾點我默默很贊同

有些是我自己在國外也有發現也有感慨的part

最多的就是為了賺錢卻沒時間陪小孩甚至父母孩子不住在一起直到父母退休的

那種家庭當然是出於無奈,而且很辛苦,父母這樣也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這時候就覺得原文很有道理,它提到每個人死命賺錢都是為了下一代,而下一代又繼續賺錢給下一代,到底那些錢是要留給哪一代?

我們都知道錢這種阿堵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但只要還有一口氣大家還是拼命為了小孩賺錢,你們有沒有想過你的小孩說不定巴不得每個月零用錢少一點但是和爸媽的時間可以多一點

跟原文說的一樣,外國真的很多人工作要長期外派的時候就把老婆孩子一起帶來(德國沒那麼大男人主義所以有時候是老公孩子一起打包帶走)

阿湯爸以前是軍人,他小時候有很常一段歲月因為爸爸換營區只好跟著搬家轉學,幾乎一年至少搬一次,而且這裡的搬家可不像台灣從台中搬到彰化就叫搬家,德國平均單趟通勤時間超過半小時甚至四五十分鐘,所以如果上班單趟在45分鐘高速公路車程內都沒太大必要搬家的。一年轉一次學搬一次家辛不辛苦?但我想如果讓幼年版及青少年版的阿湯選是不搬家但是一年只看到爸爸三次還是一年搬一次但是全家人天天住一起,他一定會寧願搬家的

這也導致他交往過的女友不多,因為再怎麼交往都只有one year真是情何以堪XD

不過湯爸的確是高薪,為了高一點的薪水而離家背井也不是只在亞洲,中東歐很多窮一點的國家也非常常見,所以這是世界議題而非只有華人的錯

但至少,當羅馬尼亞人把孩子放在故鄉,夫妻兩在國外辛苦賺錢養家一年只回去一兩次的同時,他們沒有對外沾沾自喜號稱他們的文化就是重視家庭啊

這不也回到原文的觀點就是華人沒有我們文化號稱的辣麼重視家庭嗎?

只是沒有那麼重視,並沒有說你always拋家棄子也沒有說棄養老人和養小三,大家不要那麼敏感捏XD

至於外國人和家中老人又是另外一個故事,為了避免邱媽媽誤以為我不想養她,這個話題就只好see you next time(揮手下降)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聖彼得大教堂與彌撒







聖彼得廣場非常大,整體建築很雄偉壯觀,但這一切都比不過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神聖氛圍



看過聖彼得教堂後,真的會覺得其他所有的教堂都為之黯然失色,他真的不愧是全世界地位最高、面積最大的教堂

為了進去教堂裡面,必須先通過像機場那種X光機和安檢門,才可以進入教堂。包包裡面不能有危險物品,不過雨傘啊水啊瓶瓶罐罐之類的是可以帶進去的,但是不能穿無袖上衣或是短褲

我們在外面至少排了四十五分鐘的隊才到安檢門前,聽說很多人都會等至少一個小時才能入內,才覺得自己很幸運之餘,沒想到兩天後居然獲得了不用排隊可以直接進入大教堂的機會,但是我堅持不吃嗟來食,所以不用排隊我反而就是不進去,過其門而不入!(說完該不會遭到天打雷劈吧…)(Oh wait,天打雷劈好像是道教的)

這次來梵蒂岡真的很幸運,除了很榮幸見到教宗本人還得到他的祝福以外,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後,前面居然開始做起了彌撒



這時候真的很懊悔自己對整個基督教文化毫無頭緒,完全是外行人只能看熱鬧,就像是一個不識之無的人不小心走進了藏經閣,那種感覺一定是雷同的

阿湯不信教,聖經裡面的故事他也是半瓶水,但是半瓶水再怎樣都比空瓶子來的好,總是還有一半是滿的 (果然非常樂觀!)所以有些東西他可以勉強回答我

於是,全程我就只能一直問一些笨問題,譬如說:

我:那個雕像是誰?
湯:是聖若瑟 (Saint Joseph)
我:那是誰?

我:那個聖某某某是誰?
湯:是那12apostles之一
我:那個單字是什麼意思?
湯:就是耶穌的12disciples
我:…… 你可以說英文嗎= =
湯:還是聽不懂嗎?就是他的followers
我:啊,門徒!所以是那12個跟耶穌一起吃晚餐的人嗎?
湯:…… 可以這麼說= =

根據資料,現在所看到的聖彼得教堂是從316年一直陸陸續續擴建or修建到1626年才全部完成開始舉行聖禮,監製這個大工程的人很多都是文藝復興時期非常著名的人物,像是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

據說這座大教堂是蓋在聖彼德的墓上,因此叫做聖彼得教堂,因為據說在此建教堂是耶穌的願望

教堂裡面採光很好,然而很神奇的設計是:即使外面是陰天、光線沒有很充足,但只要在教堂內往窗戶看,總是會被窗戶照進來的光線刺的張不開眼睛,讓整個教堂更增添一種神聖的光芒

中間的主祭壇非常壯觀,主祭壇前面是一個通往地下的階梯,就是伊旺麥奎格在《天使與魔鬼》裡面往下跑的那個地方


 

圍繞主祭壇四周,是四個聖人拿著四件聖物 St Helena和真正的十字架 (當初耶穌被釘在上面的那一個)St Longinus和長矛 (當初刺在耶穌身上的那一把)St Andrew和他的十字架(當初他自己被釘在上面的那一個,和一般的十字架不太一樣)St Veronica和頭蓋 (當初蓋在耶穌臉上的那一塊)

除了這四個雕像以外,教堂內部還有數也屬不清的壁畫、雕像與各種具有代表意義的圖騰與符號,對外行人來說,真正認得的大概就是這一座米開朗基羅做的雕像《哀悼耶穌Pietà》這座雕像大家應該多少有點印象,不過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都只是複製品,放在聖彼得大教堂內的才是真正的本尊



除此之外,裡面也有許多不是聖徒的雕像,但是他們都是對整個教會有巨大貢獻 (例如瑞典女王把整個國家變成教徒,這種不管是何種宗教也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聽起來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這一類)

因此,普通人想放自己的雕像或是畫像進這座教堂幾乎不可能,想要死後埋在做這教堂下也一樣非常困難,不過只要預約,任何人都可以來這裡受洗,也可以在這裡告解,指示牌上面甚至寫著可以用中文告解,對於虔誠教徒來說,這應該是真的很難得又很棒的機會吧



這裡放上一段我錄的影片,前面提到我進入聖彼得教堂沒多久就遇到裡面有儀式在進行,雖然觀光客只能離得很遠,但是風琴的演奏和詩歌的唱誦還是可以很清楚地聽見,各位外行人就跟我一起看看熱鬧吧 (內行人如果可以看得出門道請幫忙解惑!)



雖然只是看看熱鬧,但真的很過癮,梵蒂岡的氣勢真的不是蓋的

我還特別喝了聖彼得廣場和聖彼得教堂內的泉水,那應該是聖水吧!希望多喝幾口可以有益身體健康 (但我還是感冒了喔不~)



===============
梵蒂岡小教室:

梵蒂岡有自己的警備,他們叫Swiss Guards,從他們的制服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各個文化元素,在不犯規也不妨礙他的值勤的情況下,他們很友好,我們在梵蒂岡大迷路的時候就是其中一位幫我們看地圖指路的,比旅客服務中心的人態度還好 (英文也更好! 長的又帥! 身材嘛穿成那樣除了身高其他的看不太出來……)



我:任何人都可以加入Swiss Guard嗎?有國籍限制嗎?
湯:有阿,你必須是Swiss
我:…… 原來這麼直觀喔= =

================
羅馬天主教在這裡有四座最高等級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只是其中一座,還有另外三做理論上不在梵蒂岡裡面,不過我沒有去找其他座

沒辦法,根據粗略的估算,整個羅馬市總共有超過900座大大小小的教堂,叫人情何以堪

聖天使城堡像是迷宮一樣啊!







聖天使城堡 (Castel Sant’Angelo)是靠近台伯河時第一個會看見的巨大建築,頂端是一個聖米迦勒的雕像,這個城堡一開始是想要當成陵寢,後來被改建,曾一度是個防禦堡壘、也曾經當過監獄,甚至在一戰的時候義大利當時的國防部長就坐在裡面辦公,現在是教宗的夏日城堡,也是如果有危險會退到裡面閉關的地方

由這些消息應該可以清楚地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聖天使城堡非。常。安。全

其實何止是安全啊,外面要打進去就已經夠難了,就算進去裡面,裡面走廊隧道四通八達,還有很多隱藏的電梯通道可以從最底層通道最上層



我們連跟著指標走都有點迷路了,你想想在裡面走到暈頭轉向的同時,有多少陰暗的角落有可能躲著一個拿著武器的士兵

要攻克這個城堡真的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聖天使堡往下看,那些樹好有喜感喔


聖天使橋是連結聖天使堡到台伯河另外一岸的通道,橋上豎立著數名天使的雕像,行人來來往往,看起來真的很漂亮



據說有幾任教宗住在裡面,頂樓甚至還有幾個房間是當時的教宗因為不喜歡城堡裡現有的房間,他們只好在頂樓加蓋XD

但是加蓋要是都這麼華麗,誰都要去住頂樓啊!

頂樓加蓋


不過我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在這裡面真的不會迷路嗎?

聖天使城堡裡面展示了這個城堡怎麼建造起來的過程,還有中間很多的草圖,據說本來要蓋一個圓頂,頂上除了現在的米迦勒雕像以外,會像雕像森林一樣放滿滿的雕像,其實那個圖看起來有點毛毛的啊……



裡面也展示了歷史上教廷武裝部隊的制服和武器,我對武器已經夠不懂了,對教廷這部分也不懂,於是我從頭到尾都只能以很嘆為觀止的表情,嘖嘖稱奇的看著每一件展品,裡面有一個很小的十字弓,小道可以放進我的包包裡,感覺真是酷斃了

誰會想到一個女生拿著女士小包包去逛街,實際上裡面卻裝著一把十字弓呢?(突然覺得這個idea聽起來非常驚悚)

展品多半不能拍照,不過上天使露臺可以從高處眺望整個羅馬和梵蒂岡,最高點雖然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屋頂,不過那個要另外花錢與排隊才能上去,我真是排隊排到怕了,於是在這裡拍拍照吹吹風逗逗海鷗 (海鷗曰:到底是誰在逗誰?) 其實就非常的舒適了!



噓!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







最後,終於終於,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又在博物館內部逛了快要四個小時後,終於來到梵蒂岡博物館的最後一站─ 西斯汀教堂 (Sistine Chapel)

西斯汀教堂的入口 to Cappella Sistina


真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西斯汀教堂實在太大名鼎鼎了,再加上大家在博物館前前後後實在走的太久太累了,在前往西斯汀教堂的路上,充滿了各種紀念品店還有咖啡廳,網路上說,那個咖啡廳賣的咖啡其實非常棒,但我真的懷疑那是因為該名遊客已經三四個小時沒有咖啡喝也沒有休息了,終於坐下來喝杯咖啡,應該誰都會覺得好喝吧

不過不能把人心想的這麼險惡,說不定那間咖啡廳真的臥虎藏龍,畢竟他們很有可能是直接服務於教宗的咖啡廳啊!(頓時感覺他們頭上出現了天使的光圈)

西斯汀教堂為什麼這麼有名呢?

因為它的天花板還有主要的壁畫 (主祭壇後方)是文藝復興巨星米開朗基羅畫的

據說當初米開朗基羅被邀請來畫畫,他還先拒絕,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雕刻家不是畫家,最後談成的條件就是:好,我來畫,但是畫什麼由我來決定!

而米開朗基羅一開始就有很偉大的計畫,於是他畫了《創世紀》,從神分開黑夜與白晝開始,最有名的就是天花板正中間那幅神創造了亞當並給予他生命的那幅畫,就是兩隻手指頭對指

source: http://web.ydjh.chc.edu.tw/society/history/historyimage/5.htm


是不是很有名!我就是為了這幅畫才花了這麼大的力氣一路過關斬將來的啊!而且比起放在羅浮宮的《蒙娜麗莎》,西斯汀教堂的這幅《創世紀》更大看得更清楚!

不過不能拍照也不能攝影就是了,真可惜……

很多人想要偷拍,不過教堂內並不大,同時還有至少三到四位警察到處巡邏,被他們看到他們真的會來大聲的喝止你,很嚴格滴

阿湯還是偷拍了《創世紀》,但是壁畫太大天花板太高又不能光明正大拍,所以根本拍不起來,搞得比較像是試膽大會,或是無恥的觀光客硬是要偷拍style


《創世紀》最後終止於諾亞方舟之後諾亞醉酒,據說米開朗基羅是想要表達:即使偉人如諾亞都會有虛弱潦倒的時候

《創世紀》下方畫了好幾位聖賢先哲,因為米開朗基羅可以任意發揮,教廷並沒有指定要他畫誰,所以他就很隨興的選了幾位他喜歡的人物,因此這些人物有天主教歷史上的偉人、哲學家,也有古希臘的人物。

主祭壇後方那幅《最後的審判》壁畫本身非常巨大 (1370 cm × 1200 cm),從地板一路畫到天花板,人物很多很驚人

不過《最後的審判》動筆的時間比《創世紀》又晚了好幾年,那時候教廷開始變得比較嚴謹與保守了,於是米開朗基羅再也不能隨興的愛畫誰就畫誰

《最後的審判》裡面的人物都是聖經出現過的角色,所有人讓耶穌審判,他會決定誰能上天堂誰會下地獄,靠近地版的地方是地獄,右手邊有一個被蛇纏繞還被咬在重要部位的那個可憐老兄,據說就是當時批評米開朗基羅的評論家

所以阿,不要隨便得罪藝術家阿,嘖嘖嘖XDD

很有意思的,是當時米開朗基羅畫的人全部都是裸體的,卻被勒令禁止,於是後人只好在人物的重要部位隨便補幾筆不同顏色的東西,看起來非常像那些有裸女卻被用馬克筆劃掉遮羞的雜誌

不過因為他作畫是先鋪一層濕的混凝土,然後在土未乾之餘上色,因此要除掉那些馬賽克其實也不難,所以後代有慢慢地開始修復,想要回復到一開始米開朗基羅畫出來的樣子

我在網上找到這個網站很棒,可以點擊《創世紀》的任何一個小部分,然後旁邊會有解釋米開朗基羅在畫的是誰?是哪個故事?

就算對聖經故事沒興趣的人,也可以到處點點看,看看米開朗基羅怎麼畫畫的,有多小富含寓意與巧思的小角落一樣很有趣


各個版本的解說都說米開朗基羅其實是被迫接受這兩幅畫作的委託的,因此他在畫中埋藏了很多他自己的反對思想,包括把所有人都畫裸體,包括把他自己畫成聖巴托羅米歐的那副沒有血肉的皮囊,這些都是默默在表達他的北宋

於是,我的米開朗基羅追星之旅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大家晚安,再會 (揮手下降) (準備要立刻重看《天使與魔鬼》)